卡丁車(Karting)發展初期,結構非常陽春,動力系統、控制方向系統、加上一張椅子,這樣的機械四輪裝置讓駕駛享受操控樂趣,普遍認知發源自美國加州。
維基百科的記錄是,出身於賽車廠商的Arthur Ingels在1956年做出第一台卡丁車,從美國南加州引發熱潮;1958年,McCulloch這間發動機公司把鏈鋸二衝程的發動機,改裝成卡丁車發動機,第一台卡丁車發動機,就叫做MC-10。
大型廠商投入研發,創造市場規模後,這種卡丁車比賽就開始延燒到歐洲;在我搜集資料、做完功課判斷,很有可能是因為正式賽車太過於昂貴,卡丁車比賽成本相對較低,場地需求也沒這麼大,不用大型場地、昂貴的賽車之下,簡單的訓練過程,讓很多民眾都能接觸賽車活動。

我們從這些照片能看到,賽車場道路旁邊都還是黃土,賽道本身也不是特別寬闊,賽車手則是帶著半罩安全帽、防護鏡,身穿正式的賽車服裝,他們過彎同時側身對抗離心力。

以前的卡丁車(Karting)構造支架非常簡單,轉換場景看到麗寶國際賽車場的場地規劃跟車款,很想讚嘆時間進步快速啊!現在的卡丁車正式比賽,都會有塑膠殼,保護引擎、車手,不會因為飛起的小石頭受傷。

現在台灣開始興起這種小型賽車,其實卡丁車比賽,也是很多方程式賽車手的搖籃,像是阿隆索、舒馬克,都從卡丁車賽拿下首座冠軍才進入賽車界。
古早時期的卡丁車照片來源:gokartsusa